首页 > 名家论教
名家论教

红楼授课心得——薛宝钗和林黛玉人物倾向对比分析

2025-02-20

红楼授课心得——薛宝钗和林黛玉人物倾向对比分析

邯郸市第十中学   张弛   邮编:056002

高一设置了红楼梦专题阅读的单元,受传统红学界的影响,在教材和常规课件中,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物分析都是趋向二元对立的单一概括。以至于高中学生对人物尤其对薛宝钗的人物印象都是两级分化,黛玉单纯人品高洁,宝钗心机圆滑。红学家的传统观点认为在翠滴亭事件中宝钗的金蝉脱壳之计是她嫁祸黛玉,心机深沉的表现。对此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欧丽娟提出了反例,但是欧丽娟教授过于偏爱宝钗的完美论证,反倒有点自相矛盾了。在授课过程中,我将脂批本和欧丽娟教授的观点相结合和学生讨论,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欧丽娟平反嫁祸论的质疑和对嫁祸论的分析是,嫁祸论的起因:薛宝钗和众姐妹途径大观园,去找黛玉,薛宝钗无意听到了小红和贾芸的手帕私情,怕被发现惹一身躁,于是“金蝉脱壳”,抬出了林黛玉,让小红以为黛玉偷听。嫁祸论的由来 欧丽娟的观点:大观园内部等级阶级森严。下层的利益是上层给的,便于控制,当上层给予不了下层那么多的利益时,下人自谋出路,私相授受,—阶级松动,大观园阶级不牢,毁灭开端,上层控制力下降。她的点是说,薛宝钗贤良淑德,大观园内部有自由牢固的阶级系统,丫头内部也分等级,小姐和丫头是上下层,所以为了保证丫头阶层的互不干扰,薛宝钗这个金蝉脱壳不算嫁祸。说她是个机变的女子。我觉得就是一个谶节,以宝钗的聪慧,她估计早就看到了贾府下人不安分,这也是预示着日后贾府内部的衰落祸起萧墙,可是,这种观点欧丽娟肯定不接受,她认为薛宝钗贤良淑德,这就造成现在的论调:她既要说薛宝钗是有意陷害,又要说薛宝钗迫不得已。这就有一些自相矛盾了。脂砚斋是曹雪芹的知己,她代表了曹雪芹的思想倾向。因此脂批本对分析薛宝钗和林黛玉有很大的参考性,

其实,陷害论更符合情理,但是对于宝钗这样的做法,顶多算是甩锅。如果按欧丽娟的说法,那么问题来了:薛宝钗一个皇商大小姐,有必要为了维系下人阶层给小红打掩护吗?她这么怕小红?明显不合理。纵使小红心机过重,她就是贾宝玉身边的二等以下丫头,薛宝钗有必要怕吗? 顺着这个问题,我们再往下说,欧丽娟认为贾府主子能控制住奴才,其实前几章都是谶节,告诉我们根本不是。这也是后面贾府大厦倾,各人离散的原因。 重点是薛宝钗对小红的敌意,说小红眼晃心大,心机过重,怕耍手段。我特意去看了小红的部分,小红绝对不是一个坏心眼女孩,她上位贾宝玉失败,看清现实,她为了不让自己埋没在贾宝玉身边,运用机智让王熙凤赏识。这是一个为了生存的聪慧女子。一个小红可以代表很多“不安分”,的下人。而下人自谋前程,也是贾府没落的表现。并且她的爹是贾府大管家林之孝,不应该有一个不错的前途吗? 微妙就在小红上位贾宝玉失败,薛宝钗个人明显不喜欢小红的个性这里。反而让我更倾向薛宝钗甩锅嫁祸的论调。薛宝钗一直往怡红院跑,和丫鬟都打的火热,并且她对宝玉是明确表示好感的。这就很好解释了,薛宝钗自己想当宝二奶奶,十分忌惮在意贾宝玉身边的丫鬟假想敌,小红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丫头,主子看来不安分,她忌惮不喜欢,更忌惮小红会在贾宝玉面前说自己的不是,影响自己的前途。要按嫁甩锅很好解释,她知道宝玉喜欢黛玉,黛玉是自己的竞争者,并且性子孤高自傲,不好相处,她在说黛玉的时候特意说,林妹妹是不是去了洞里了?只怕是遇见蛇,也要咬一口的!这话就是再告诉小红林黛玉的个性不吃亏,睚眦必报,你别惹她。一箭好几雕。知道下人不喜欢林黛玉,甩锅给她,还强调她的刻薄个性,把林黛玉放在火上烤,打击了黛玉在下人的印象。 这一章脂砚斋的批注也很微妙;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庚辰侧批:岂敢。][庚辰眉批:这是自难自法,好极好极!惯用险笔如此。壬午夏,雨窗。]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庚辰侧批:贼起飞志,不假。脂砚斋认为推开窗子和贼起飞志,都是实际写宝钗偷听的伏笔。所以老红学界从这里推论陷害是有迹可循的。但我认为顶多就是薛宝钗少女的小心机,她和黛玉关系是很好的,陷害是对敌人,未免太严重了。这点欧丽娟教授说的合理。我认为只是少女心思的甩锅,她完全可以说迎春或者探春,为什么要特指黛玉呢?说明她也知道黛玉是她的潜在婚配竞争者。还有一点,她知道宝玉会护着黛玉,加上和林黛玉关系好,既说黛玉也不会怎么样。谈不上陷害,只是一种利己的做法。不用上升到道德批判。 重点应该思考为什么薛宝钗会偷听以及金蝉脱壳这种不合理的做法,在金蝉脱壳计策上脂砚斋特别评论宝钗机变如此之急,印证了薛宝钗的圆滑。曹雪芹可能特意写了一个不很合理的章节,谶节,薛宝钗一个尊贵小姐竟然会讨好奴才避嫌的不合理,告诉我们贾府的奴才私相授受,预示主子根本控制不了奴才的情况早有显现,有志之人出头难,小人当道,已然末世之相。

宝钗的微妙心理我们同样可以从脂批翠滴亭和翠滴亭前一章分析: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甲戌侧批:犯宝钗如此写法。]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甲戌侧批:指明人则暗写。],从晴雯的话可以得出宝钗很关注贾宝玉,没事总往他这里跑。说明宝钗在乎自己的宝二奶奶头衔,也知道是林黛玉是竞争者,所以脂砚斋评论是侧面描写宝钗跑的勤,这也为后面翠滴亭事件埋下了伏笔。

      传统红学家对薛宝钗的金蝉脱壳的甩锅心理分析是有道理的。欧丽娟教授为了扭转扬黛抑钗的现象提出的贾府阶层松动的观点也是非常新颖,但对于宝钗的人格特质的论断有点自相矛盾了。没有完整的论据证明薛宝钗道德的完美,这种完美论证就显得牵强。

课上我和学生做了这两章的探讨,学生根据脂砚斋对翠滴亭的评论能够说出这就是薛宝钗偷听的伏笔,并且他们认为金蝉脱壳给黛玉确实是因为她想当宝二奶奶。他们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明这个心理是很合情理的并且普遍为大陆所接受。其实,薛宝钗和林黛玉代表了两种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课堂延伸到红楼梦塑造人物特点的方法去研究。

欧丽娟教授有一点提出的很好,就是红楼梦人物分析,尤其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一定要避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二位女子其实代表了两张价值取向,林黛玉是世俗之中的清流,毫无浊气。追求精神的高贵和心灵的契合。薛宝钗则是追求一种功利的圆满。只是人生道路价值取向的不同,并无冲突。但是没有冲突,不采取二元对立的分析,不代表曹雪芹对人物的偏向就不明显。脂砚斋是曹雪芹的知己,她的批注其实能代表他的思想倾向。对于林黛玉的评价,脂砚斋说:“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林黛玉无疑是作者倾力打造的诗与美的化身,寄寓了作者的人格理想,是灵魂人物。她虽然不乏性格上的瑕疵,但从美学价值的角度来讲,在红楼裙钗之中,她是秀拔出群,独树一帜的。而且红楼梦中塑造美人脂砚斋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历来小说塑造的美人都是完美无瑕,但是真正的美人都是有缺憾的,林黛玉有着性格瑕疵,但是美的更加真实。作者花了大篇笔墨去描述黛玉,可见其偏爱。对比之下,宝钗就相形见绌了。

脂砚斋心里是偏爱木石前盟的宝黛之爱的,在第三回评论:我为你持戒,我为你吃斋;我为你百行百计不舒怀,我为你泪眼愁眉难解。无人处,自疑猜,生怕那慧性灵心偷改。】

【宝玉通灵可爱,天生有眼堪穿。万年幸一遇仙缘,从此春光美满。随时喜怒哀乐,远却离合悲欢。地久天长香影连,可意方舒心眼。】点明了二人相遇的前世今生,和二人相处的日常状态。最后评论点出了精华:而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她为二人感情的悲剧而遗憾,也点出了宝黛之爱是一种知己之爱。脂砚斋曾经古代庸俗小说都是以才子佳人大团圆模式呈现,而男子多为依靠家族的纨绔子弟。对比之下,宝黛之爱更显珍贵。真正的爱情是超越了肉体,是心灵的契合和人格的追寻。所以尽管二人是以悲剧收场,但是在红楼中依旧是一抹亮色。

任何一个小说,都是有灵魂人物的,红楼梦尽管是展现了众多不同层次的人物,但是也有作者精心塑造的灵魂人物。我们不要采取对立去批判人物,但是也要清楚灵魂人物的意义。



© 2025 教育科研创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2025103643 号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